Shopping Cart

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。

【顧名思易】憂鬱症算是疾病嗎?

憂鬱症算是一種疾病嗎?

如果從「症狀」來看,那是行為與精神狀態的失序;如果從「病變」來看,那是腦部神經迴路與腦內分泌的異常,的確會有讓人意想不到的「病況」,以下是關於憂鬱症程度的分類,大家可以參考看看:

  • 輕度:情緒低落、失去愉悅感、睡眠混亂、飲食習慣改變、無端的疲憊感、注意力無法集中,還勉強能應付生活。
  • 中度:產生自殺意念,思考與行動,能力逐步喪失,連日常事務執行都感困難,年長患者甚至懷疑自己「簡直像失智」。
  • 重度:生活能力喪失,整天躺床,不吃不喝,水分與營養不足,出現自殘與自殺行為,出現許多非典型症狀,包含妄想、幻覺、解離症(對發生過的事沒有記憶),轉化症(嚴重手抖,突然動不了,無法吞嚥,無法走路)等。

憂鬱症能夠被根治嗎?

最快、最直接有效的方式,就是「找回群體」的歸屬感

無論是上面提到的社會階級還是寂寞感,只要能找到一群具有共同意義與價值的人,那就會大幅降低憂鬱的症狀。

舉例,去參加陶藝、園藝、舞蹈、跑步、騎車、健身、運動…. 等團體,並從這些活動中認識新朋友,找到共同的興趣、愛好和交集,就會直接關閉我們身體的「求生機制」,獲得安心、舒適、輕盈、愉快的感覺,快速降低血液中的皮質醇含量,提升多巴胺和血清素含量。Z0

反思生存的環境

動物行為學家 Isabel Behncke 在研究動物園黑猩猩時發現,當黑猩猩感到生存壓迫時,就會出現抓破皮膚、大吼大叫、不想交配等行為,但奇怪的是,在剛果雨林裡的黑猩猩就不會出現這些症狀,顯示越是封閉的環境裡,越容易出現生存壓迫問題。

從這個角度來思考,我們生存的社會是不是也像一座巨大的監獄呢?我們從小被關在學校、被關在宿舍裡讀書,長大被關在辦公室、企業裡工作,甚至有的人覺得婚姻就是枷鎖,這些無形的監獄也是增加憂鬱症狀的因素吧!

生物學家 Edward O. Wilson 研究認為人類天生就具備「親生物性(biophilia)」,在與其它生物接觸時會產生渴望與愉悅感,包含種植植物與養小動物,當我們身處自然環境中,就會有一種無形的喜悅感,嘴角也會自然地上揚。

所以,大都市的水泥森林與非自然景觀的確是憂鬱症的推手,憂鬱症患者反而是一群更敏銳、更崇尚自然的人,對於現在的社會階層、形式、規則發出來強烈的抗議信號,因為這些都是非常不健康的東西,所以還是要強調一遍,憂鬱症不是病。

我們人類本就是被大自然環繞、包容的一個小小的角色,罹患憂鬱症的人就是失去了這種環繞、包容的安全感,而因此走入封閉、孤獨的內心狀態,只要能夠重新回到大自然、回到人群就會找回那種安全感。

更生活更有意義

英國流行病學家 Michael Marmot 研究10,000名英國公務員也發現,低階公務員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是高階公務員的四倍,與我們印象中高階人員承擔壓力較大完全相反,而且低階公務員罹患憂鬱症的傾向也遠高於高階公務員,Why?

原來啊,職位較高的人不但可以發號施令、掌握工作全貌,還具備較佳的人脈優勢,在下班後也有較多機會參加各種社交活動,反而擁有成就感、歸屬感,並能有效抒發情緒。

而職位較低的人,因為只能聽命行事,手中資源與人脈有限,還要時常要承擔進度責任,即使下班後也無法完全放鬆,甚至累到不想參加社交活動,更容易具有憂鬱症傾向。

有一位長年處於憂鬱、焦慮問題的自行車店工作者 Mitchell,因為職場工作的重種問題,決定要與部分員工向自行車店老闆進行抗爭,結果反而被老闆和律師團隊擊垮,最後, Mitchell 與這些員工決定自組一家沒有老闆的自行車工作坊 Baltimore Bicycle Works,所有成員都是緊密合作的夥伴,每個人都有百分百的自主權和參與權、討論權、決策權,讓工作不再只是一份養家活口的工作,而是充滿參與感、意義、價值、貢獻的活動,因為不再需要屈從與妥協,人都可以自由自在的發言,Mitchell 的憂鬱與焦慮問題竟然不藥而癒。

所以,掌控感和自主感可以讓工作和生活都變得更有意義,讓外在(協同合作)與內在(歸屬與參與感) 需求都獲得滿足,是擺脫憂鬱的關鍵要素之一。

自我認同的重要性

2016年加拿大安大略省發生了11位原住民青年集體自殺的驚人事件,長期研究加拿大 196 個原住民部落的心理學家 Michael Chandler 發現,加拿大原住民自殺的發生率是一般國民的五倍,而且自主程度越低的社區部落,自殺率越高。

所謂自主率就是採用原住民自己語言、文化、生活方式的程度,當原主民青年因為被迫強制使用官方語言與現代化生活方式下,失去自己的文化與信仰,卻又無法在白人社會裡找到自己的定位,像是一個外來的異類,既非一般白人國民,也失去對自己族裔的連結能力,就逐步走向憂鬱、吸毒、自殺之路。

這就是自我認同的重要性,每個人的家庭背景、生活習慣、文化信仰等根源非常重要,必須建立在這些基礎上去學習外界的知識與技能,才不會變成沒有根的人,也才能有效找到清晰的社會定位。

所以,當一個人的根被斬斷時,未來感也會隨之消失,因為無法想像自己未來的樣子,找不到自己的明確定位,只能像是非我族類般的孤立存在,孤立就必定孤獨,看不見未來就必定失去希望,這樣的人怎麼會不憂鬱、不焦慮呢?

因此,千萬不要去安慰憂鬱症患者說「以後會好起來」、「未來會越來越好」,這些安慰只是一再觸及他們的恐懼與焦慮,只會加重憂鬱症的症狀。

精神醫學家 Dereck Summerfield 在柬埔寨做田野調查時發現,當地人的語言系統沒有憂鬱與抗憂鬱等單字,而且也普遍沒有憂鬱症的症狀,這讓他非常訝異,經過深入溝通與調查,才得知原來當地社會面對處境較差的人,會透過集體的力量來幫助對方,舉例,農村的人多以務農為生,但有一位農夫因為戰爭期間誤觸地雷而失去雙腳,也因此失去了謀生能力和未來,結果農民們一起買了一隻乳牛送給他,讓他改以酪農維生,也就找回了希望與未來。

這是非常棒的「抗憂鬱」案例,原來憂鬱症就是社會階層問題與人際連結薄弱、對工作掌控度不足、自我認同能力較差等因素造成,如果能透過集體的力量去幫助這些患者,剛好一舉打破了所有因素,真正幫這些患者走出憂鬱的最佳良方,而不是讓優鬱症患者獨自去面對憂鬱的症狀,僅能依賴藥物來抑制情緒。

你擔心自己的工作嗎?擔心沒有辦法掌控一切嗎?擔心自己的地位嗎?擔心自己的婚姻嗎?擔心自己的健康嗎?感到與社會的連結變差嗎?害怕別人的眼光嗎?很難得親近大自然嗎?找不到生存的意義嗎?看不見有意義的未來嗎?

這些都是憂鬱症的傾向,如果沒有去正視這些問題,只是不停的奔命、盲目的操持,奔著、操著就會出現腦部的神經迴路異常,也就是憂鬱症的各種症狀了。

最佳治療方式

簡單來說,面對憂鬱症最佳的治療方式就是:

1. 找到健康的所屬社會階層

2. 找到人與人的連結

3. 找到人與自然的連結

4. 找到工作的意義與存在的價值

5. 建立有安全感的未來

要注意,尋找「個人化」解藥正是造成憂鬱症問題的元兇,憂鬱症患者已困在自我裡,無法與外界產生真實連結,我們常說「做自己」這類心靈雞湯,甚至用「做自己」來鼓勵失落或低潮的人,結果卻是把陷入低潮的人推向更深的深淵。

上面列的都很有道理,但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,對吧?

好的,回到我們經常提到的那句話:「付出者收穫,你的+我的=最好的。」去幫助別人吧,去找朋友吧,去聽聽他們最近在忙什麼、困擾什麼?努力去感受一下他們的問題與困擾,想想看自己能幫朋友做點什麼?不是錢多錢少的問題,而是帶著你的關心與祝福,甚至是出手幫助任何需要我們幫助的人,就算此時此刻的你正陷入憂鬱的痛苦之中,你還是能夠幫助別人。

因為重點是,憂鬱症不是患者一個人的事,而是要大家一起參與,如果找不到大家來參與,那就去參與大家吧,這樣才能真正解決的問題。

憂鬱症不是個人的問題,而是社會集體的問題,需要「大家一起來」面對與協助。